Search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10月號

三綱八目

儒學里有三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10月號

三綱八目

儒學里有三綱八目,三綱為明明德、親民(或新民)、止於至善;八目則為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這三綱八目是有完全關聯性及系統性的。

大學之道,說的就是大的學問。而這大的學問則分成兩部分,一為「成己」,是為成就自己的意思。另一為「成物」,成就他人他物之意。明明德即是成己,理解明白自我昇華的重要性,並確實做到提升自我。親民即是成物,推廣出去,推己及人,從身邊的人開始,以至於全民。止於至善就是將前兩者做到最好、最完美。這在儒學里是一個目標,要怎麼做到呢?則有其步驟。

八目里將步驟一步步解釋得很清楚。成己有五個步驟:

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。格物是追求學問的深度的方法,有了方法則能達到知的境界,而致知則是追求學問的完善度和廣度。誠意是推動自己的動力,而正心則是保持正義之心不受影響。後面這兩目是從內部發起的正確的信仰。修身要修什麼呢?修身則是要修繕其身,維持住好的品行,不斷反省改進自我。

好比蓋房子,有了格致誠正則房子堅固,但任何房子都需要維護和修繕。而如果沒有格致誠正,房子本質不好,即便維護修繕也還是無法從本質上改變。很多人常常只講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」,但卻不知道前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才是修身的基礎,沒有前面四目則無從提升自我和修身。這五目均是提升自我的方式,因此稱為成己。

不難看見,「格致誠正」分內外,如同陰陽一般。有了陽一定要有陰,有了外來的知識提升,也一定要有內部的心靈正道的提升。而修身也分內外,除了精神上的維護,身體也要鍛煉和維護,兩者一並提升。經過格致誠正修,也能明白理解道德及正確行為的重要性,知行合一,以達到「明明德」。

經過「格致誠正修」將自我提升的目的是什麼?是為了自我嗎?絕對不是,而是為了自己以外的人事物,因此「成己」的目的在於「成物」,幫助成就他人他物,以達到人類整體社會之進步。而一般人出生之後第一個接觸到的他人便是父母家人,因此齊家為成物之始。在任何家庭里皆有著倫理,與家庭的互動學會孝悌仁愛,更延伸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,及己欲立而立人、己欲達而達人,從家人之間學會體諒和互助的重要。再由家人延伸出去,達到幫助社會大眾。

「治國」常常被人誤解為統治者階級之事,但任何組織不論大小,小如管理家庭、小公司,中則管理大企業、大組織,而大到治理國家,其管理的道理是相通的。因此治國實為管理學,而非許多人認為的帝王統治學。

但不論是齊家還是治國,都需要先將自己提升,才能以自己能力幫助他人,為家庭或社會作出貢獻。這樣不論在家庭還是社會、國家裡任何階層都能帶動自己的親人、朋友,讓他們也得到提升,以達到「親民」。

當齊家治國達到,人們也一並做到格致誠正修提升自我,將這些做到最好,便是「止於至善」。如此整個社會即能達到《禮運大同篇》里的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。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鰥寡孤獨廢疾者,皆有所養。男有分,女有歸。貨惡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;力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。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。是謂大同。」因此而達到「平天下」。平天下就是儒學里的終極目標,但並不是靠武力,而是靠所有人都
提升自我,貢獻給家庭社會國家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